home

2016年2月13日星期六

猴年春晚之后 官民话语彻底割裂

猴年央视春晚,我一眼都没有看,因为能想像到那玩意会有多么恶心。我认为,那些年年看央视春晚,看完后又大骂不止的,属于自取其辱。因为,不看也知道那春晚会有多么侮辱人的智商。

央视春晚,早就不是娱乐节目,而是政治宣传了。

春晚尚未结束,网上关于春晚的各种吐槽已经满屏。到了次日,可以说恶评如潮。看来,这是有史以来最难看的一次央视春晚了。

倒是关于辽宁春晚、江苏春晚的好评不少。

今年的央视春晚依然有意外。意外在于,该春晚导演吕逸涛宣称,为本次春晚打「一百分」。初听此言,以为是玩笑。即便春晚没这么难看,即便还不错,也不能自己给自己打100分吧?更何况被众人骂成那样的一次春晚。再后来看到,吕导演真不是开玩笑,他是鸡血饱满地为自己打100分。未必是完全因为脑子进水,他可能是被观众的谩骂给激怒了,偏要声嘶力竭地为自己叫好了。

事情还不止如此。到大年初二的时候,网上关于春晚的恶评已经基本被删除殆尽。想在微博批评春晚的帖子,基本发不出去。

一个娱乐节目,居然也成为敏感词?实际上,这央视春晚,早就不是娱乐节目,而是政治宣传了。否则,也不至于把节目办成那样。

官媒对春晚的评价陆续出炉。央视毫无疑问要在自己的新闻联播把春晚说成一朵花,说90%以上的人满意春晚。人民日报、新华社也照计划以极其高的调门狂赞春晚。与网民的评价形成截然对立。

这是非常奇特的景像,可以载入中国新闻史。

以前,官民话语没有这么对立。在1949年后的二三十年间,官方话语扫平民间,并成为民间话语的指示灯。「解放前」、「解放后」、「人民公社」等词语,一度被民间广泛接受。直到现在,还有些年级比较大的人把1949年之前成为「解放前」,而知识界则已经用「民国」来指代1949年之前的几十年。

有了互联网之后,官民语言开始分化。分化之初,官媒是抵触互联网的。1990年代末、2000年代初,官媒曾大局批判「神马」、「我了个去」等网络词语,甚至批判英文缩写在汉语中的运用。后来,这股反对的声音悄然而终。

再后来,官媒开始向网络伸出橄榄枝。官媒开始引用网上语言,开始抛弃一本正经的文字,电视主持人也抛弃了样板戏的调调儿──从洗脑、灌输式的宣传,向民间话语靠拢,试图以这种方式继续引导民众。这是官媒的进步,值得表扬。

当然,橄榄枝下也夹藏私货──网络评论员。为了争夺网络话语权,有关部门开始低价雇用一些无业人员,在网上以民众的口气发表官方意见的评语。这些人很快被网民发现,并且被网民授予一个称号:5毛。关于5毛,网上论述已经很多,此处不多评价,仅给予一个参考意见:不管5毛用意何在,其试图「用民间语言影响民间」的做法,说明官媒以及宣传机构曾经意识到不能与民间对抗,也是要化妆进入民间。

此次对央视春晚的评价,则完全展现出宣传机构的另一种心态。干脆直接用官媒拼命赞颂春晚;很少有化妆赞美春晚的,对于那些斥责春晚的帖子,一删了之。

于是,官与民的话语进入第三阶段:各说各的。

正如吕导演所说:「观众对我们支持,他才会来点赞或批评。好的建议我们可以吸纳,不好的建议我们可以置之不理。」──他把所有他不满意的评价,都归为「不好的建议」,然后告诉对方,我对你的评价「置之不理」。

这是对民间话语公开宣战,宣布决裂。这是权力的蛮横、愚昧,也是权力的无奈。

以前,《皇帝的新装》说的是皇帝不知道自己没有穿衣服,多数民众也不敢承认皇帝没穿衣服。现在,皇帝知道自己没穿衣服,也知道民众知道这一点,但还是要出来在大街上招摇。

来源:东方日报 / 王思想 经济学者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